议话题来势汹汹,那就是「馒化」:肿泡下垂、僵硬、假面......乍一看就是满脸的“科技与狠活”,令很多爱美者苦不堪言。
甚至就连很多爱美者都踩过“馒化”的坑⚠️
那么这个存在于医美界多年的“硬伤”到底是何来路?又该如何修复及避免?今日就和大家一同来探个究竟。
什么是馒脸?
馒化脸(也称“过度填充综合征”)是医美领域常见的后遗症,指因面部填充过量或操作不当导致的面部肿胀、轮廓模糊,呈现类似“发酵馒头”的假面感。其核心特征是面部失去自然立体感,苹果肌、额头、下巴等区域异常膨大,伴随软组织下垂或移位。
典型表现包括:
1. 充气感强:面部整体或局部(如脸颊、额头)过度饱满,缺乏骨骼支撑的线条感。
2. 动态僵:表情丰富区域(如口周、苹果肌)因填充物堆积导致活动受限。
3. 下垂加重:过量填充物加速皮肤松 弛,形成“挂不住”的臃肿状态。
填充过量:
当填充物的量明显超过了面部自然流失的容积,容易导致“馒化”现象的出现。如果注射过量或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填充剂,就可能导致面部出现过度填充的情况,形成“馒化脸”。
填充层次的错误:
经验不足,未能根据面部特征进行填充,只是简单粗鲁的扩容加法,导致填充区域与周围组织连接不流畅,形成臃肿不自然的“馒化”。
不正确的填充思路:
衰老引起的凹陷和下垂不仅仅是软组织流失,其关键在于骨骼与筋膜的老化,仅仅靠填充凹陷会导致容量增强,无法承受的“填充物”结果是出现进一步下垂和肿胀。
审美错误:
没有考虑面部肌肉变化,审美过于追求饱满圆润的胶原感,出现面部很僵硬的感觉。该硬的地方软了,注重。
想修复“馒化脸”的宝子们,注意啦❗
馒化修复既要实现早期就想要的柔和感,也要解决现阶段的面部发泡、臃肿困扰。针对不同材料导致的脸部“馒化”,我们可以根据“先减后加”的思路进行修复。
减法:减容减脂,平整面部软组织,减少重 点部位的肿泡感,打造轻薄轮廓。
加法:重塑立体外轮廓和内轮廓高光点,打造骨相和皮相结合的自然风格。
第 一步:溶
通过玻尿酸溶解酶,对面部馒化软组织进行减量,减少重 点部位的肿脬感,打造轻薄轮廓。
第 二步:紧
溶解后,针对面部软组织出现的松 弛、凹陷问题,结合射频激光,对皮肤组织逐层收紧压实,同时加强韧带支撑力,让皮肤达到“皮贴肉、肉贴骨”的紧致状态。
第三步:提
消融后的面部软组织需进行填充支撑,帮助复位收紧,可结合骨性定点提升,对额部、眉部增加立体度,中面复位提升,减轻法令纹,颧弓高光点塑造,面颊至下颌缘提升,塑造外轮廓线条流畅感。
网友就将此命名为“馒化”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面部骨骼可不可以支撑这么多这么厚的填充材料,最后就导致面部僵化、肿胀、充气感重。在还没有演变到无法挽回之前,我们完全可以先多做做功课,了解自身面部状况,多看看自己到底适合哪种。
不要盲目跟风,在做任何医美项目之前,充分了解风险和效果,和医生进行深入沟通,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。
所以填充时要注意量的把控,并不是填充的越多越好,做好面部加减法,不可以贪心,小范围凹陷可以局部针对性填充。同时也要根据自身骨骼实际情况考虑,颧骨不够高不够立体的人千万不要填充太多,撑不住的“填充物”,结果就是下垂肿胀,成为“馒化”。
很多人不了解清楚自己的面部特征,只看别人做了填充,改 善效果好,自己也跟风去填,这种是不可取的。比如说额头、太阳穴,本身不是很凹,填了很多脂肪,额头可能就会肿的像寿星公一样;再比如说中面部本来也不是很凹陷,你去填了很多的脂肪,就会显得不是很自然,而且会出现有点下坠的感觉。
切忌不要在同一部位频繁注射或者一次性注射太多,特别是在表情丰富的地方(如鼻唇沟区域等)注射时,建议结合求美者动态表情,按需进行适合剂量的注射。
面部填充核心问题是凹陷。脸部的美学缺陷有很多种,根据脸型可以分为大长脸、方脸、大饼脸、不规则脸等,这些脸型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美学单位的缺陷,比如额头凹陷、太阳六凹陷、苹果肌凹陷、鼻基凹陷、下巴过短等等,凹陷区域迁移了视线高光点,导致整张脸的感观不够理想。
求美者追求美的过程需要克制,医生诊疗方案、注射层次、美学理念等方面都遵循“自然”的原则,不要过度追求完 美。最后还是建议求美者一定选择正规医疗机构、选择专业医生,安全自然变美。